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在同步增长。虽然人们对骨质疏松这个名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认识往往一知半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不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病,而把它看作是机体衰老的正常生理表现,对骨质疏松远远不像对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那么重视。即便体检查出有骨质疏松也往往不以为然,或是认为吃点钙片就行了,其实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患者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目前全球骨质疏松人数超过2亿人,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表现为胸、背、腰、膝等部位的疼痛。初期表现为开始活动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剧,严重时患者起坐、翻身及行走困难,可出现脊柱变形,椎体缩短、变形,身体姿势出现驼背等,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特点为日常活动或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常见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髋部、桡骨与尺骨远端、肱骨近端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怎样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特别强调年龄阶段:35岁以前为骨量的增长期,35岁之后骨量开始逐渐丢失,50岁以后表现为骨量的快速丢失。年轻时增加钙摄入和适当运动,可以促进骨生长,提高峰值骨量。所以在年轻时合理补钙,可以为身体储存更多的钙,使骨骼达到更高的坚韧程度,而在骨量开始丢失的时候坚持补钙,可以有效减缓骨钙的流失速度和流失量。
在基础措施中,生活方式的调整非常重要
1、从年轻时开始,30~35岁前采取措施,目的是维持骨骼中钙储存达到较高水平。建议40岁以上人群检测骨密度。
2、骨质疏松的预防重在饮食,提倡多食用含钙量高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
3、饮食结构要平衡、合理,注重营养搭配。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不吸烟、少喝碳酸饮料,少喝浓咖啡、浓茶等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5、根据自身状况,坚持科学锻炼,坚持运动健身,晒太阳。适当晒太阳除了可帮助机体获取所需的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6、老年人重视力量和平衡能力练习,防跌倒防骨折。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钙剂:800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当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
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mg,故尚需每日补充元素钙 500~600mg。不同种类钙剂中的元素钙含量不同,其中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易溶于胃酸,常见不良反应为上腹不适和便秘等。
维生素D及类似物: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每日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成年人为400U(10μg);老年人及缺乏日照、摄入和吸收障碍者为600U(15μg);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800~1200U/d。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需要注意服用此类药期间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尿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浓度。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温馨提示:以上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或者药师指导下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郭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