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再叠加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的侵扰,很多人难免发烧生病,谈“热”色变。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之间,一天内会有小范围波动,比如早晨体温比下午体温低,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餐后体温会升高等。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也稍有不同,老年人代谢慢,体温会比年轻人低。婴幼儿的高级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波动会比成年人大,更容易发热。女性在经期前和妊娠期,体温也都会稍微高出正常范围。
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腋温≥37.3℃定义为发热。以腋温为参考,按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37.3℃~38℃
中度发热:38.1℃~38.9℃
高热:39℃~41℃
超高热:超过41℃
当发生感染或疾病时,位于我们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升高到正常水平以上,这就是发烧。
发烧并非只有坏处,它也有一些益处:
免疫防御作用
发烧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烧时,体温升高,可以抑制某些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细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35℃~37℃),甚至杀死大多数有害微生物,增加免疫细胞数量,提高免疫力。
信号提示作用
发烧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提醒我们身体正处于疾病状态,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修复受损组织和对抗病原体,这时我们要适当饮水、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必要时及时进行药物干预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增加身体抵抗力
发烧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患者的抵抗力有所提高。日本自然医学博士石原结实在《36.5℃决定健康》中提到,医学研究表明,当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体温每升高1℃,人体免疫力就会提高5到6倍。
对癌症更有抵抗力
2021年,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Erika L. Pearce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PNAS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表明发烧可以增强CD8+效应T细胞的线粒体质量和代谢活性,提高线粒体翻译能力,显著增强抗肿瘤能力。在未来临床肿瘤治疗中,适当提高患者体温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可促进伤口愈合
发热可以改善循环状态,促进组织修复。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中度(38.1~39℃)自我消退的发烧会显著加快病原体的清除速度,加快炎症控制和伤口部位的组织修复。
可控的发烧对身体是有一些益处的,可以在服用退烧药之前等上几小时,给您的身体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增强免疫反应。但不可控的发烧很大可能会损伤身体,应及时就医问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