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0371-63934118

医院地址:

郑州市经八路2号(医院本部)/  郑州市南阳路32号(北院区)

门诊电话:

63921550

急诊电话:

63910120  63914606

体检电话:

63974598  63928159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医院新闻 >
老年腹痛便血,警惕肠“中风”

发布日期:2023-12-22 17:02:53

       我们都知道脑子血管不通会患脑中风,但很少有人知道肠子血管不通,也会患上肠“中风”——缺血性肠病。该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房颤等基础疾病,发病率更高,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腹痛大于2小时,进食后加重,伴频繁呕吐和腹泻,或伴有便血,一定要警惕急性缺血性肠病,该病往往发病急、发展快,应立即到医院救治,早期的诊断以及尽早改善缺血肠段血运,对预后十分重要。
 
 
 
什么是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ICB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不足所致的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肠道损伤甚至坏死的一种疾病。ICBD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
 
缺血性肠病的原因有哪些?
 
       血管病变
       腹腔血管病变是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基础,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
 
       血流减少
       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休克等。
 
       血液的高凝状态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放化疗后。
 
       其他
       长期便秘粪块嵌塞、肠道占位、肠梗阻等使肠壁压力增大、血供不足也可诱发本病。
 
缺血性肠病有什么表现?
 
       急性肠系膜缺血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以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伴有腹泻、恶心、呕吐、便血,血便常以鲜红色血便为主,部分为果酱样或柏油样黑便,症状进展迅速,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肠梗阻、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慢性缺血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起病,常出现餐后腹痛、间断便血、肠排空障碍,其中肠排空障碍常表现为腹胀、排便次数减少。
 
       缺血性结肠炎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小时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
 
       因此,如果老年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吃饭后就腹痛,过一段时间缓解,症状与体征不相称,要警惕缺血性肠病,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缺血性肠病的相关检查有哪些?
 
       结肠镜检查:病情允许下,争取在48小时内完成,重点是左半结肠。急性期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及血管网消失,诊断依据为病理活检发现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
 
       腹部增强CT或CTA:CT图像根据直接、间接征象判断肠管血流状态,确定有无缺血性肠病的发生,同时可排他诊断,还可发现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CT增强扫描和CTA可观察肠系膜动脉主干及其二级分支的解剖情况。
 
       腹平片、超声、钡餐透视:对于肠壁增厚、急性期肠穿孔、梗阻、慢性期肠狭窄都有一定意义。
 
缺血性肠病的一般治疗是什么?
 
       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静脉营养支持,必要时胃肠减压等方式使肠道充分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尿量,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来观察补液程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早期给予抗生素减少病原菌和细菌移位。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病因。
 
       适时采用扩血管药物
       可以逆转反应性动脉痉挛,常用罂粟碱、前列地尔或丹参等。
 
       抗血小板、抗栓、介入治疗
       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应密切观察,防止出血;
 
       抗凝及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应尽早使用尿激酶溶栓,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
 
       对于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一旦诊断,对有适应症者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非闭塞性肠缺血,一旦出现腹膜炎体征,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探查。中重度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内科治疗效果差时,需要借助外科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病如何预防?
 
       低盐低脂饮食,少吃油腻性食物。远离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忌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起居有规律,早睡早起,切忌熬夜。中老年人要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爬楼等,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避免血液凝聚。
 
       定期体检,若发现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及时治疗,避免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积极治疗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王志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