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而引起,在临床上,一般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回升明显,万物复苏,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也活跃起来,因此针对一些体质差、免疫功能比较低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是长期卧床不起的一些慢性病患者,在流感季节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接触流感病毒。
老年人流感呈现的特点是:发病率高、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
一、老年人如何做好流感的预防?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充足的睡眠和避免吸烟;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等)和足量的蛋白质,有助于增强体质,抵御病毒。
2.避免长时间待在寒冷的环境中:避免寒冷导致血管突然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保持室内温暖。
3.讲究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出门注意戴口罩,从而防止或减少被病菌感染的机会。
4.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尤其在感冒流行季节,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至少10—15分钟。(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二、老年人流感后应做好哪些管理?
1.休息与饮食:
老年流感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轻心脏负荷。进食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平衡。
2.及时就医: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持续不减,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方案。
3.心理调适:
生病期间,老年人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这不仅影响心情,还可能对心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及时寻求心理支持,保持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4.管理基础疾病:
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规律服药,定期检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5.严密监测:
对于高龄或合并多种慢病的老人,要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重症风险,需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王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