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期,免疫球蛋白主要来源为母乳,生后24 h内可将母乳中的IgA经胃肠吸收入血液,提高循环抗体水平,24 h后多数不能再吸收,仅停留于肠道局部发挥作用。
出生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叫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早产儿叫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早产儿叫超低出生体重儿,此类新生儿多脏器功能未发育成熟,消化道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出现喂养不耐受。
母乳的初乳中含有多种细胞因子及免疫活性物质,含有丰富的SIgA,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通过口腔涂抹或口腔滴注,免疫因子与口咽部淋巴组织相互作用,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提高血液中免疫保护因子水平,调节肠道正常菌群,对促进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消化道成熟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尚未建立协调的吸吮-吞咽-呼吸机制,需要肠外营养和管饲喂养,而初乳不能经肠外喂养,管饲喂养又降低了初乳的保护作用。在生后1周内,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因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应用抗生素及菌群失调等因素,常存在喂养不耐受和感染的危险。因此,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法经口摄入母乳时需要一种替代途径,2009年Paula Meier研究小组首先提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概念,即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外喂养和管饲喂养阶段,用生母的初乳进行口腔擦拭。
操作方法
新生儿生后48 h内开始使用无菌棉签蘸取初乳,每次约0.2 ml,进行口腔(舌、颊两侧等)擦拭护理。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效果
01
降低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
目前临床上预防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方法有早期母乳肠内喂养、应用免疫球蛋白、减少侵袭性操作和加强手卫生等。母乳中含有分泌性抗体、益生元和乳铁蛋白等,能够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成熟。
02
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
1.加强初乳中的细胞因子与口咽黏膜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2.建立抵御病原体的黏膜屏障保护。
3.使黏膜吸收保护性的生物因子。
4.低聚糖的益生菌作用。
5.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
03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母乳中SIgA可阻止细菌黏附在呼吸道黏膜,乳铁蛋白能够通过抗炎作用杀灭微生物。应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可刺激唾液分泌,弥补机械通气导致的唾液分泌减少,从而降低天然防御屏障作用的缺陷。
04
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能否按照预期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除与开奶时间、加奶速度有关,还与积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以及开奶时选择母乳喂养有关,这些因素均影响消化系统对肠内喂养的耐受性。相关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初乳口腔免疫并坚持母乳喂养能缩短早产儿全肠道喂养时间。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不仅可以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起到免疫保护作用,降低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相关感染发生率,还可促进患儿及早经口喂养,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对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且安全的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郑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