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是为病人提供手术及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那么它的前身是怎样的,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第一代手术室:简易型手术室
1846年,美国麻省理工总医院齿科医生于图书馆的阶梯教室在乙醚麻醉下实施无痛拔牙术,揭开了手术室发展史的序幕;
1866年,细菌被发现,建立并发展了蒸汽灭菌法;
1887年,外科洗手法成立,助力了无菌技术的发展;
1890年,灭菌橡胶手套开始在手术中应用;
1897年,手术中需使用口罩,至今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
1898年,灭菌手术衣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手术室的发展。
第二代手术室:分散型手术室
20世纪初,近代手术学逐渐成熟,推动了手术室的发展。各诊疗科室纷纷建立手术室,主要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于医院内。根据不同科室的需要,专科手术室需配套相应的医疗器械。
第三代手术室:集中型手术室
20世纪中期以来,外科手术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术室由分散型逐渐转变为集中型。1937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展示了集中型手术室,现代模式的手术室正式成立。
第四代手术室:洁净手术室
随着当代医疗感染管理工作迅速发展,手术室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点部门。虽然手术室工作人员对各类器械进行了严格的消毒灭菌,但一些细菌附着在空气尘埃粒上,导致依旧难以被杀灭。
洁净手术部的建立采用现代空气洁净技术,运用科学的气流形式,对手术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过滤,除去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
洁净手术部的出现是医学技术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项成果,是手术室发展史的一次重大进步。
第五代手术室:数字化手术室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数字化功能不断提高,手术室利用其数字化功能,结合计算机技术,从硬件和软件上进行整合集成,能够提供高清手术图像,进行远程协作,对术中各种数据进行记录和管理,极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也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我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作为医院的重点平台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经八路院区、经开区院区、南阳路院区的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实行同质化管理,共设有50余个层流净化手术室(其中包括DSA杂交手术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间,一体化手术间等)。手术设备有达芬奇机器人设备,4K高清腹腔镜设备、钬激光碎石机器、多功能生命监护仪,麻醉深度监护仪,脑氧饱和度监护仪,食道超声,血液回收机,凝血功能检测仪,可视插管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精良设备,为临床手术、麻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片
我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全体医护人员竭诚为省、市内外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供稿/张小珂)